学生问:老师,泄泻一证,排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薄,《内经》云“湿胜则濡泻”。
然致泻之因,非独湿邪,首辨阴阳之大要,当如何把握? 师答(林佳明):泄泻之阴阳,关键在于辨其寒热,分其虚实。 实证、热证(多属阳证):多因湿热、暑湿、寒湿、或食滞等邪气困阻脾胃,升降失常,清浊不分,合污而下。
其泻多发病急,病程短,泻下急促,势如水注,或泻下臭秽,肛门灼热,腹痛拒按,泻后痛减,常伴口渴烦热,小便短赤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或濡数。
此乃“邪气盛则实”。
虚证、寒证(多属阴证):多因脾胃虚弱,或命门火衰,运化无权,水谷不化,清阳下陷。
其泻多病程迁延,时发时止,泻下溏薄,或完全不化,腹痛绵绵,喜温喜按,常伴神疲乏力,食欲不振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脉沉细无力。
此乃“精气夺则虚”。然临床常见寒热错杂,虚实互见,如食积化热,或久泻伤阳兼湿热未清,尤当细审。 学生问:今日一患者,因饮食不洁,突发腹痛泄泻,泻下急迫,粪色黄褐,气味臭秽,肛门灼热,烦热口渴,小便短黄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。
您处葛根芩连汤。此“湿热下迫,大肠传导失司”之证,其六经病位与津液气化层面如何剖析?
葛根、黄芩、黄连相配,其“清升苦降”之法如何体现? 师答(林佳明):此乃阳明大肠湿热之证,属阳明病范畴。
或因太阳表证未解,内陷阳明;
或饮食不节,湿热直犯肠胃。 六经与津液气化层面:湿热之邪,蕴结大肠,逼迫津液从旁而下,故暴注下迫,肛门灼热;
热盛伤津,故口渴、小便短黄;
气机阻滞,故腹痛。
其核心在于湿热壅滞,大肠传导功能亢进失常。
“清升苦降”法精析(葛根芩连汤):
葛根:《本经》“主消渴,身大热,呕吐,诸痹,起阴气,解诸毒”。
其性辛甘凉,善升发阳明脾胃之清阳,止泻生津。
其“起阴气”之功,能鼓舞胃气上行,升举下陷之清阳,从而止泻。此为“清升”。
黄芩、黄连:二者皆大苦大寒之品。
黄芩《本经》“主诸热黄疸…肠澼泄利”,黄连“主热气目痛…肠澼腹痛下利”,善清热燥湿,厚肠止痢。
直折肠道之湿热,使热清湿去,则下迫自止。此为“苦降”。
三药相伍,葛根升清以止泻,芩、连苦降以清热。
一升一降,恢复中焦气机之升降,清升浊降,则泄泻自止。
此方为治疗湿热泄泻之祖方。 学生问:若患者泄泻清稀,甚如水样,脘闷食少,腹痛肠鸣,兼恶寒发热,头痛身楚,舌苔白腻,脉浮缓。
此“寒湿内盛,困阻脾阳”之证,您常用藿香正气散。
其邪气性质与前述湿热有何不同?
藿香、苏叶、白芷与半夏、陈皮、厚朴相配,如何体现“解表化湿,理气和中”之旨? 师答:此证乃外感风寒,内伤湿滞,属太阳太阴合病。
其邪为风寒与湿浊相合,与湿热之邪性迥异。 邪气性质差异:湿热为阳邪,其性粘滞,下迫如火;
寒湿为阴邪,其性重浊凝滞,困阻如雾。
“解表化湿,理气和中”法精析(藿香正气散):
藿香、紫苏、白芷:三者皆为辛温芳香之品。
藿香为君,《本草纲目》谓其“主治风水毒肿,去恶气,止霍乱心腹痛”,功擅芳香化湿,解表散寒,和中止呕;
苏叶、白芷辛温发散,助藿香外散风寒,兼化湿浊。此一组药重在解表化湿。
半夏、陈皮、厚朴:半夏燥湿化痰,降逆和胃;
陈皮理气健脾,燥湿化痰;
厚朴行气消胀,燥湿除满。
三者相合,燥湿理气之力尤强,能解除中焦湿浊之气滞,恢复脾胃升降之职。
此一组药重在理气和中。
全方表里双解,外散风寒以解表证,内化湿浊以除里邪,气机通畅,则寒湿得化,泄泻自止。 学生问:又有患者,大便时溏时泻,迁延反复,食少脘闷,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增多,面色萎黄,神疲倦怠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
此“脾胃虚弱,运化无权”之证,您常用参苓白术散。
其病机已纯属虚证,其“清阳下陷”之机,于圆运动层面如何理解?
人参、白术、茯苓与山药、扁豆、莲子肉相配,补中之妙何在? 师答:此乃太阴脾虚之典型证候。
病机核心在于脾胃虚弱,清气不升,反与浊阴合并下趋大肠。 圆运动层面理解:中焦脾胃为圆运动之枢轴,主运化水谷,升清降浊。
脾虚则枢轴转动无力,清阳不能上输,反陷而下泄,故为泄泻;
水谷精微不能化生,故见倦怠、面色萎黄;
运化失职,故食少、厌油。
参苓白术散配伍精义:
人参、白术、茯苓(四君子汤之意):
人参大补元气,益气健脾;
白术苦温,健脾燥湿;
茯苓甘淡,健脾渗湿。
三者合力,补益脾胃之气,恢复运化之职,为治本之策。
山药、扁豆、莲子肉:此三味皆甘平或微温,质润。
山药平补气阴,健脾固涩;
扁豆健脾化湿;
莲子肉健脾涩肠止泻。
它们既能助参、术、苓健脾益气,又因其质润,能滋补脾阴,且兼有收涩之功,补中寓敛,防止正气之外泄。
全方益气健脾与渗湿止泻相结合,补虚的同时兼祛湿邪,补而不滞,利而不伤,深得“健脾不在补,而在运”之三昧。 学生问:若患者黎明之前,脐腹作痛,肠鸣即泻,泻下完谷,泻后则安,形寒肢冷,腰膝酸软,舌淡苔白,脉沉细。
此“肾阳虚衰,火不暖土”之证,您常用四神丸。
其病机已由脾及肾,其“命门火衰”之格局如何?
补骨脂、肉豆蔻与吴茱萸、五味子相配,温涩之力如何协同? 师答:此乃泄泻之重症,病机已深入少阴阳虚,命门火衰。
五更时分,阴气极盛,阳气未振,命门之火不能上温脾土,脾寒极而运化失权,故黎明泄泻,完谷不化。 命门火衰格局:肾为胃之关,司二便之开阖。
肾阳(命门火)为一身阳气之根,能温煦脾土,助其腐熟水谷。
今肾阳虚衰,犹如釜底无薪,脾土不得温煦,运化极衰,水谷不化,下注肠道;
且关门不固,故泻下无度。
四神丸配伍协同之功:
补骨脂:《本草纲目》谓其“治肾泄,通命门,暖丹田”。
其性辛苦大温,补命门之火,温养脾阳,为君药,直补釜底之薪。
肉豆蔻:辛温,温中涩肠,行气消食。助补骨脂温脾暖胃,涩肠止泻。
吴茱萸:辛苦热,温暖肝脾胃,散寒止痛。
肝气得温,疏泄有度,有助于脾胃运化。
五味子:酸温,敛肺益气,固肾涩精。
在此取其酸收固涩之力,收敛耗散之气,涩肠止泻。
四药相合,补骨脂、吴茱萸温补肾脾之阳以治本,肉豆蔻、五味子涩肠止泻以治标。
温补与收涩并用,共奏温肾暖脾,固肠止泻之效。 学生问:泄泻之治,总关脾胃运化与大肠传导。
老师能否再从“圆运动”与“六经”角度,总结其调治之总则? 师答:泄泻实为人体水谷运化、清浊升降圆运动失常之结果。 1. 圆运动角度:
湿热/寒湿泄泻:乃外邪(湿热、寒湿)或内伤(食滞)困阻中焦枢轴(脾胃),导致清浊不分,升降逆乱,浊阴下泄。
治在祛邪化湿,或清热,或散寒,复其枢转。
脾胃虚弱:乃中焦枢轴本身动力不足(气虚),清阳不升,反而下陷。
治在补益中气,升举清阳,助其运转。
肾阳虚衰:乃下焦根基(命门火)衰败,无法蒸腾温煦中焦,致釜底无薪,运化无权。
治在温补命门,益火暖土,固其根基。
总以恢复中焦运化、升清降浊之功能为核心。
2. 六经角度:
多归属于太阴病(脾虚湿盛)、阳明病(湿热下迫)、少阴病(肾虚泄泻)。
亦可初起兼太阳病(表里同病)。
治泻需循六经,定病位之在腑在脏,在脾在肾,察其寒热虚实,方能方证相应。 师结语:泄泻之治,其要在“运化”与“升降”四字。
切勿见泻止泻,当求其本。或祛其邪,或补其虚,或温其寒,或清其热,总以恢复脾胃之纳化、肠道之传导为最终目的。
切记“六腑以通为用,以降为顺”,然通降需赖阳气之温运。
临证遇久泻滑脱,方可考虑涩止,但仍需以温运为根本。
明乎此,则治泻之道,思过半矣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投股票用什么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