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对对唇枪舌剑的男女交锋中,她一会儿慢条斯理、和颜悦色,一会儿软硬相济、察言观色;有时引经据典、旁敲侧击,有时又苦口婆心、掏心掏肺。
在呼和浩特市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,于大姐成了“香饽饽”,慕名主动找她调解的人特别多。
于大姐叫于学先,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退休后,成为自治区妇联的一名法律服务巾帼志愿者,被聘为呼和浩特市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。
在内蒙古,像于大姐这样“操碎了心、磨破了嘴、跑断了腿”的基层妇女调解员还有很多。她们有个响亮的名字——“北疆和姐”,这些“北疆和姐”所在的一个个“和姐益家”调解工作室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播撒在北疆大地。
“前段时间,一对因孩子教育意见不合要离婚的夫妻,就在调解后冰释前嫌了。”
于大姐认为,这背后,除去调解员的耐心、细心、热心,还有工作机制上的“秘诀”。原来,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妇联的指导下,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不断深化法院主导、妇联深度参与的“法院+妇联”联动工作机制,加上察言观色、分类处理的工作法,成为外界重点参观学习的亮点。
展开剩余54%一次,一位女士气冲冲地来到调解室,哭诉丈夫整天喝酒不顾家,自己是一天也忍受不了了。起初,于大姐给男方打电话约他来调解,却遭到男方拒绝,称“她想干嘛干嘛,我是不会去调解的!”
“察言观色、从细微处找到突破点,是一个婚姻调解员必备的技能。”在倾听这位女士的抱怨中,于大姐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细节——俩人有个上初中的女儿特别优秀,有望考上重点高中。但因夫妻闹矛盾,孩子的成绩急转直下。
“在妻子眼里,丈夫最大的优点就是对女儿特别好,女儿是其掌上明珠。”想到这儿,于大姐心里立马有了谱。她决定抓住女儿这条线,做丈夫的工作。
“女儿是爸爸最大的牵挂,第二天我给男方发短信,以不影响女儿学业和未来发展为主攻方向,让他过来调解。不出所料,男方收到短信后非常积极,第二天夫妻俩就相约着一起过来调解了。在我面对面地劝说开导下,男方终于认识到错误,给女方赔礼道歉,表示为了女儿今后一定少喝酒多顾家,女方也当场撤回调解申请。”于学先说。
“法庭上讲法讲理多,我们这儿讲情讲爱多。”——这是于大姐团队高调和率的秘籍,但她们也有快刀斩乱麻的时候,会因事制宜、分类处理。
“我们也不是对所有来的人都‘劝和’。一般讲,吵吵闹闹的大多还有调和的可能,反倒是双方特别平静、不吵不闹的,说明在家里都想好了、谈好了,那时我们能做的是依法保障好双方离婚权益。”
从2018年开始,于大姐团队的案件量已将近2000件,调和率达到75%,成为呼和浩特地区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化解的一个强大助力。
于大姐婚调工作室地址:
呼和浩特市司法局403室
来源:北疆女声
发布于:北京市投股票用什么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