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想过,这些年逛惯的家居建材市场,有朝一日会变身为二手车的“大派对”?
你本来以为自己是去看浴缸、挑吊灯、砍价实木地板,结果一回头,门口竖着横幅,“超级二手车广场盛大开业”——这熟悉的场景是不是有点像小时候的万能批发市场,今天卖电器,明天卖家居,再过两天就能下沉到汽车买卖了?
有人会问,这不是“八字没一撇”嘛,建材跟二手车,真能擦出火花?
还是说,“家居+二手车”背后,正藏着整个商业地产行业的大逃杀?
讲真,这些年家居卖场转型二手车市场的事还真不是啥新鲜段子,最近这剧情在全国各种地方纷纷上演,热热闹闹。
别看表面波澜不惊,其实内里门道多得很,什么商场“转型”,什么地产新故事,说穿了就是一场关于生存的暗战。
星星之火哪止燎原,连红星美凯龙这种“地产贵族”,还有那些地方派系的金马凯旋们,现在都一边喊着“人车家一体化”,一边纷纷往二手车这条道上扎堆。
有人以为是救活市场,有的人说是换个姿势“报团取暖”,是谁在扮演救世主,谁又在赶时髦,吃瓜群众看了都得挠头。
但稍微扒拉扒拉发展历程,动辄百亩起步的新项目,背后到底有没有稳妥的想法呢?
你看,二手车市场这两年,基本处于“来得快,去得更快”的浮躁气氛。
新车持续打折、消费环境一言难尽,再加上行业洗牌,客流量和摊主们的数量反倒都没见多出啥名堂。
就连那些自带流量的互联网巨头——懂车帝、汽车街等也都干起大跃进式全国布局,但效果也就那样。
可偏偏,这期间还有那么多家居市场朝二手车扑过去,而且都是一副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”的气势。
这里头究竟是啥驱动力?
是觉得新市场“风水宝地”,还是盯上了二手车好忽悠,利润高?
还是说,他们其实只是没得选,只能顺势“换皮”求生?
这答案要慢慢掰开揉碎才算过瘾。
我们先扒一下案例。
以华丰灯饰为例,这家2010年就风光过的华北大玩家,今年突然宣布要在郑州搞二手车交易中心,立誓要“进入全国二手车市场30强”。
说白了,就是把原来生意不咋地的灯饰市场,直接挂牌改造成汽车交易基地。
顺带用“全产业链欧皇”姿态,想让二手车买卖变成自己的新招牌。
郑州这地方,最近身价倍长,不少本地地产大佬比如金马凯旋,也上赶着和二手车经销商合作,搞起了什么“101万平方米”的巨型车城项目。
不仅要卖车,还要把车管所、检测中心、汽车物流园一块搞起来,再配点新能源汽车主题商街、露天拍卖、采购节、高峰论坛,说是要打造成“千亿级”车市地标。
真有那个劲头啊,连招商还没完,首期展区已拉开大幕,“只要你来,啥都给安排好”。
那全国一线大哥们动作也不慢。也别看红星美凯龙老牌家居巨头,2023年人家就先一步讲明白了,“我要搞3+星生态”,除了家具、家装、家电,还要造汽车聚集区,连社区服务、餐饮都放入菜单。
在武汉,他们的汽车广场一开就是七万平米,很多新老车型一站配齐。
甚至都想好了,2025年要把这业务蔓延到16个大城市,变着法儿建汽车业态综合体。
说得容易,做起来能不能真有回头客,可真没那么简单。
那为啥这些家居大佬开始集体“投奔”二手车圈?
你要说这是“饮鸩止渴”也不全对,好歹人家是调研了才出手。
房地产这两年可太难过,家居建材市场的前景,说实话,早不如当年火爆。
行业协会的BHI一出,2024年家居建材销售额整体都在下滑,利润更是惨不忍睹。
连红星美凯龙都公开说,2024年营收下滑三分之一,净利润腰斩,主要搬石头砸自己的脚,优惠一堆,租金收不起来,商户流失比春运潮还快。
要想不亏本,只能边守着传统家居线,一边疯狂扩展“新消费”赛道。
你要问:“为啥不是做点副业比如咖啡、书店、健身房?”
原因其实特现实。
像金马凯旋他们去欧美、日本考察后,发现世界上只有二手车这种“体量大、面积填得快”的生意可以消化掉动辄十几甚至几十万平方米的闲置物业。
而且河南郑州有五百万汽车保有量,其实只配得上一家百强二手车市场,这就是巨大的“缺口”。
建个顶级的二手车市场不光做零售,还能“搞定”批发、出口,把半个中国中部的市场辐射得明明白白。
你说这蛋糕谁不心动?
那有人又问了,这二手车市场真的那么容易做吗?
答案一点也不轻松。
你以为拿块地,铺上摊位、租出去,就能坐等收钱?
这套路早被看穿。
第一,家居建材卖场转型多半是“没鱼虾也好”,急着盘活存量资产,其实没有什么太多选择权,只有二手车能撑起场子。
第二,二手车看似蓬勃,其实毛利率根本高不过家居建材,靠量变胜质变,但市场竞争贼激烈;互联网玩家、地方批发市场甚至物流仓库都来凑热闹,“哪有肉吃,大家都来碰瓷试一试”。
第三,车源稳定性是大问题,家居建材靠代理商吃饭,而二手车需要车源流转,其实不比卖家具简单。
更离谱的是,摊主都很精明。
就拿红星美凯龙的新政策来说,啥“3年免租,拎包入住”你说香不香?
但事实是,如果老市场还能赚钱,谁乐意搬家折腾?
充其量就是搞个分店试试水。
除了行业巨头,也没人会冲着“便宜”轻易放弃老客户群体和熟悉的经营环境。
其实二手车这个行业,过去的神话早破灭了,不是谁都能随便做,把盘子铺大了,如果后端运营撑不起来,还不如老老实实干点“小而美”。
一窝蜂的“家车联合大卖场”,看着热闹,实则消费者想买家居,还是买车,需求决策全属于“低频、大件”,哪怕把所有生意揉在一起,消费的本质没办法改变。
名义上一站式,其实啥都没做到极致,反倒让顾客找不到核心价值,这场景不生分吧?
去大卖场,结果哪个层都卖一堆不搭嘎的产品,体验别扭不说,还影响了复购。
话说回来,也不是谁都看不到风险。
有些市场能一铺难求,有的则“凉风阵阵”,生意好坏决定权其实早已跑到运营者能力上。
华丰后来规划要用数字化搞VR看车,车况透明,大数据估价、直播带货,解决资金短缺、车商流量不够的问题。
甚至连露营基地、亲子乐园、文旅体验区,都想一并拉进来,整出“检测—交易—文旅”闭环,还要一站式让人镀金消费体验。
说起来是“很好很强大”,落地到底怎么样,还得看市场熟不熟账。
现在数据已经很直观。
百强二手车交易市场一年卖车615万辆,交易额几千亿,但量涨了利润反降,还是说明市场远未“众乐乐”。
“头部”市场利润还行,可毕竟是金字塔尖,底下的小摊贩,不少已经在亏钱。
不过市场在变。
曾经靠收租吃饭、收手续费的“房东爷爷”们,现在开始搭建全链路服务,从检测评估到金融贷款,啥都得管,不能只做甩手掌柜。
线上线下联合再下一城,营销不做直播带货都算“out”了。
一部分有新媒体赋能,库存周期压缩到30天,智能管理越来越精细。
平台型企业和传统个体摊贩,未来肯定还要经历一轮重新洗牌。
当然,狼性竞争之下,谁跑出来、谁“掉链子”,也就隔了那么一个操作的距离。
传统市场,曾经的地租收租,靠天吃饭,未来要能存活,就得升级为“服务平台”,把车商资源盘活,提供完整链条,比如金融、检测、物流甚至文旅。
而商家也不能只是个体户,要学会“正规军”打法,别整天守着老本生意不进化。
国家层面也适时松绑,比如流程简化、税收优惠,让外地车流更自由。
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分析让交易更透明——毕竟,不透明的市场才“水深”,透明市场长久来看对大部分玩家更友好。
交融共生,肯定是未来大方向。
你看看当前受青睐的头部市场,线上线下一体化、品牌运营、平台化赋能,是核心能力。
你想靠低价租金抢商户,起步可以,但后面肯定拼的是运营和深度服务。
品牌力、标准化和技术迭代,是新型综合体能否突围的真正关键。
要说“家居卖场的尽头是二手车市场”吗?
不见得。
家居、车市都只是载体,本质还是生意战场不断内卷后的激烈进化,某一环节暂时吃香,往后风向变了,没准家居又成最香的“新场景”。
变化永远只会越来越快,不会越来越慢。
要么挤进圈层学得溜,要么被市场淘汰出局,打醒了才有出路。
扯了半天,假如你是企业老板,是会顺势转型,也跟着“混搭”一把,还是看破红尘,谨慎守业呢?
你觉得家居建材和二手车还能玩出什么花样吗?
欢迎评论区开脑洞。
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,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。
投股票用什么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