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北京上海两地同步推行新中考,成了无数家庭关注的焦点。
一边是考试科目的大调整、分值压缩,一边是“名额到校”比例提升、录取规则的改变,看上去是减负,其实背后是竞争更激烈、更复杂。
有人趁改革红利捡漏上岸,有人看清形势选择逃离主战场,在这场中考改革大考中,中产家庭已经开始分化了。
01.
上海中考控分线下降
四校八大冷热分化
改革后,上海中考计分科目依然采取3+2+2模式,即语文、数学、外语、综合测试、道德与法治、历史、体育与健身,总分为750分不变。
但在细节上,有两个重要调整:
综合测试中的物理实验操作分从10分增加到15分,化学实验从5分提升至10分,强化对动手与实验素养的考查。
英语总分为150分,首次引入听说测试部分,分值30分,时长约30分钟,更加注重实际语言表达能力。
展开剩余90%上海中学
2025年起,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“名额分配到校”比例不低于70%,相比2022年的50%-65%有显著提升。
这一政策变化目的在于缩小校际差距、增强普校学生晋升优质高中的机会,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一步。
由于今年参考人数达到12.8万人,比去年增长8%,是近年来最高的一次,尤其是松江、青浦、浦东等区增长幅度超过10%,竞争依然很激烈。
今年上海中考各批次的最低控制线普遍下降:
自招最低控分线:607分,较2024年下降2分 名额分配综评录取:605分,下降2分 公办普通高中统一招生:513分,下降5分 中本贯通:513分,下降5分 中职贯通:400分,与去年持平 中专录取线:350分,下降10分图源:上海教育局
虽然各批次最低控分线呈普遍下降趋势,但是四校八大冷热分化明显。
上海中学在虹口、金山两个区的录取分数大跳水,虹口683.5分,较去年降28分,金山同为683.5分,较去年降27分。
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在崇明区录取最低分达到713.5分,整整高出去年23.5分。
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在徐汇区录取710.5分比去年涨8分,闵行区、松江区也达到了713分,和去年相比涨了5分。
复旦大学附属中学
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不同的区录取分数两极分化,崇明区录取达到718.5分,比去年涨9分,但金山区只要665.5分,比去年下降了38分。
八大中,部分学校仍保持较高分数门槛,但区域之间的录取分差逐渐拉大。
七宝中学分数线最高闵行区709.5分,最低金山区694.5分;建平中学分数线最高浦东区703.5分,最低嘉定区629.5分,整整相差74分,低分还有静安区642。
南洋模范中学分数线最高徐汇区708.5分,最低宝山区686.5分;延安中学分数线最高徐汇区、长宁区698分,最低虹口区677分。
控江中学分数线最高松江区720分,最低嘉定区675.5分;大同中学分数线最高黄浦区696分,最低闵行区679.5分。
人数暴涨、竞争升级,控分线虽然下降,但实际能考进好学校的门槛并没有降低,反而更卷了。
02.
北京中考四成被分流
公立国际部降分录取
今年也是北京新中考落地的第一年,北京中考从原本的10门计分科目调整为6门,总分值由670分压缩至510分,考试时间也从原来的三天压缩为两天。
原本计分的“小四门”历史、地理、化学、生物,统一调整为等级评价,不再计入总分。
道德与法治科目改为开卷笔试,卷面总分为70分,加上10分的综合素质评价,总分80分;另外物理实验操作融入课堂教学,由任课教师组织考查,分值为10分。
北京一零一中学
据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,今年中考报名500分以上人数有117人。
其中海淀区50人、西城区27人、朝阳区17人、东城区9人、大兴区7人、通州区4人、顺义区2人、石景山区1人。
今年“校额到校”计划的比例由以往进一步提高到不低于50%,意味着优质普通高中至少一半的招生名额将按比例分配至各初中校,包括民办校。
虽然中考路径众多,除了统一招生和校额到校(市级统筹),还有登记入学、贯通、直升、签约等,但是竞争异常激烈!
北京四中
今年北京中考报名人数为11.05万人,比去年增加约1000人,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约为8.5万人,同比增加约3000人。
整体录取率虽然有提升,但优质高中资源非常稀缺。
以人大附中、北京四中等顶尖高中为例,整体录取率仅5%-6%,其中特定班型(如实验班)录取率甚至低至4%,网上传闻501分都没能去人大附和四中。
十一学校、北京二中等区属重点校,虽然整体录取率达到7%-25%,但通常要求考生在所在区内排名前3%左右,门槛不低。
不过在公立国际部就没有那么幸运了,不少学校降低了区排名门槛吸引学生。
根据家长反馈,西城区某头部国际部2024年录取要求区排名在1142名以内,今年则放宽至1502名,录取线下降幅度达到36%。
另一所国际部2024年西城区录取线为1900名,今年扩展至3000名,有家长反馈,排名在2400名左右也被录取了。
海淀区某头部国际部,去年录取线为区内3753名,今年录至5964名,区排名从前19%直接放宽至35%。
尽管很多学校在年初就已经下场抢人招生,但人算不如天算,今年北京中考,公立国际部遭遇最惨烈的打击。
03.
主动分流时代到来
谁在逃离主赛道
随着中考成绩尘埃落定,成千上万个家庭也正式站在了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。
在中考比高考更难、更残酷的情况下,一些北京、上海家长开始主动分流,投入国际教育赛道。
前些天,胡润百富旗下国际教育平台胡润百学发布了最新的《2025胡润百学·中国国际化学校排行榜》。
胡润百学
其中,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连续第七年蝉联榜首,深国交稳居第二,上海平和双语学校依然位列第三,北京鼎石时隔三年再次成为北京地区排名第一的国际化学校。
榜单前十的老面孔还包括上海世外国际部、北师大附中国际部、UWC常熟、北京十一学校国际部、上海领科、广东碧桂园学校等。
胡润百学
这些学校普遍拥有丰富的国际课程资源、优质师资力量和稳定的海外大学升学路径,是许多家庭选择逃离中考的关键支点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共有17所学校新晋上榜,代表了中国国际教育力量的不断壮大。
这其中包括上海青浦协和、清华附中稻香湖学校、杭州云谷学校等新兴力量,这说明了国际教育资源正逐步从一线核心城区,扩展到更多城市。
胡润百学
课程体系方面,74%的上榜学校开设IB课程,63%提供AP课程,60%开设IGCSE或A-Level课程。
越来越多学校提供多元并行的课程体系,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升学需求。
不过,采用单一课程体系的学校比例正在上升,尤其以A-Level和AP为主,说明学校在教学方向上的追求更精细、更专业的定位。
国际学校的强势发展背后反映出的,其实是家长和学生主动分流的逻辑。
对于中段或略靠后的学生家庭来说,中考竞争激烈、名额有限,与其孤注一掷,不如提前转舵。
选择国际学校,不仅可以避开应试压力,也为将来留学海外打开更宽阔的通道。
对于部分经济条件较优越的家庭来说,走国际赛道更是一种“高性价比”的教育投资。
中考不再是唯一通道,升学也早已不是一条直线。而这场分流不再是被动的,而是家长和学生主动的选择!
参考:
2025年各区八大和五虎的分数线简评
2025北京中考启示录:500分上不了人大附和北京四中
北京、上海中考出分!国际高中招生进入“最后冲刺”阶段
最新!上海包玉刚连续七年蝉联第一 |《2025胡润百学·中国国际化学校排行榜》重磅发布
发布于:北京市投股票用什么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